查看原文
其他

国外疫情纪实:“洋网红”郭杰瑞们冲到第一线

黄绮婷 CDRC2011 2023-03-31

昨天的全国哀悼仍历历在目,最近几个月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至暗时刻,里面裹挟着无数的分离、破碎与永别。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与奋斗之下,我们在这个晚到的春天里看到了一丝胜利的曙光。

 

但让人心痛的是,现在的我们仿佛以“预言家”之眼看着相似的悲剧发生在他国领土之上。截止发稿日(4月5日),全球疫情累积确诊人数已达116万多,其中美国累积确诊人数突破了30万。除了从新闻获得国外疫情资讯,一些“洋网红”的纪实影像也成为了我们与世界相连的重要窗口

 

▲2020年4月5日全球疫情数据


视频博主“我是郭杰瑞”发布了一系列记录美国疫情的视频,其中一则关于纽约疫情现场的视频在微博达到了2800多万的观看量。国内多家媒体纷纷转发他的视频,央视新闻也邀请他进行了中文直播。“歪果仁研究协会”、美国人“口语老炮儿马思瑞”“星悦小美女PKU”、德国人“阿福Thomas”等在国内已有一定知名度的视频博主也都分享了国外的疫情实拍,影响力也非常大。


▲郭杰瑞登上央视直播


▲部分“洋网红”海外疫情纪实视频


- 1 -

跨越语言障碍的综合式展示


“洋网红”们利用自己身在国外疫区、熟悉本国语言文化的优势,高效率地收集与筛选资讯,无障碍地解码信息内涵,最后通过流利的中文完成内容的转换与输出

 

▲星悦解释路人为何推着一堆东西


▲星悦为观众解读美国超市货架上的告示


他们制作的疫情纪实视频有突出的综合式特点,整合了当地多种类型的信息。一般以街景实拍、真人出镜为主,辅以新闻文章与视频、网页内容、社交媒体动态等。


▲郭杰瑞在纽约时代广场的街景实拍


▲郭杰瑞真人出镜询问口罩价格


▲阿福与身处德国的哥哥视频聊天


▲郭杰瑞视频里穿插的新闻文字&视频&图表、推特


疫情爆发前,这些“洋网红”们就已经在中外文化交流相关领域深耕了几年的内容,拥有大量固定的中国粉丝。他们基本都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对中国国情和文化比较熟悉,态度立场也比较中立。一定的制作能力、没有语言障碍的通俗风格、中国观众的信任是他们的视频产生巨大影响的基础。


▲“我是郭杰瑞”和“歪果仁研究协会”都是b站百大UP主


疫情期间,“洋网红”们继续延续前期积累的人气,并以平民视角切入,以小见大地展示国外抗疫实景,质朴的日常叙事模式拉近了与中国观众的距离;自身一线经历、亲朋好友的讲述、多类型信息的补充,为他们的视频增添了多元视角,更显真实性、更具感染力


- 2 -

中国受众导向的跨文化交流


这些“洋网红”们主要扎根在国内视频平台,受众大多数是中国观众。对中国情况的熟悉与频道经营积累的经验使他们的疫情纪实视频更加关照目标用户的需求,他们都尝试解答国内网友的疑惑:

 

为什么疫情爆发后还有那么多外国人不肯在家隔离?为什么外国人都不愿意戴口罩?为什么外国人要抢卫生纸?外国人能承担新冠治疗费用吗?国外医疗系统可以支撑下去吗?……

 

▲星悦对美国人为何不带口罩进行解释


▲对德国人囤卫生纸同样感到疑惑的阿福哥哥


▲郭杰瑞解答美国能否像中国一样调配医生


文化差异必定会带来信息的不对称,而“洋网红”们具有天然的跨文化传播优势,在这次疫情中更是凸显了其作用。

 

他们观察中国舆情热点、收集粉丝提问,然后通过中外对比与解读,在一定程度上消解误会,完成良性互动;而国内观众也能更深入地理解国外疫情爆发与加剧的原因,同时换个角度反观自身的抗疫过程,满足了观看需求。



有效的编码与解码架起了双向沟通的桥梁,“自我”与“他者”视角的转换拓展思考的疆域,这也正是这些“洋网红”疫情纪实视频的价值与意义。


- 3 -

命运共同体下的话语权争夺


这些海外疫情纪实视频实际上完成了共情传播,“洋网红”和中国观众都处于同一个价值框架之下,那就是各国人民都面临着这种超级病毒带来的恐慌,所有国家都无法置身事外。

 

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逐渐形成,全球疫情更加证明了这一趋势。全人类应该站在更高的格局之上,共享信息与方案,有效沟通与配合,才能在全球化的今天打赢这场艰难的战役。

 

▲马思瑞视频里满屏的“加油”


然而,这样的话语框架并不能为国内外很多人所接受。特别在跨文化的语境之下,许多海外华人和留学生都遭受歧视与辱骂,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

 

“洋网红”的海外疫情纪实视频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与友好互动,一方面反映了国内群众对命运共同体的良好认知,另一方面也让人不得不感叹他们所掌握的有影响力的话语权

 

▲郭杰瑞视频下中国观众的关心


相比而言,并没有太多中国“网红”、甚至是中国纪实声音能够在国外夺得有力的话语权,这也是中国遭到误解与污名化的重要原因。

 

中国纪实影像如何在命运共同体的今天把握好内容与主题?如何更充分地利用自身特色?如何在互联网时代抓住机遇完成弯道超车?

 

我们或许能在今天讨论的影像里找到一些答案:增添跨文化元素、考察受众需求、下沉叙事视角……无疑,解决上述问题非常考验纪录片人的立场与功力。现在,多部关于疫情的纪录片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中国纪实影像在世界舞台上,特别是在面对全球公共事件的时刻,能否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力,我们拭目以待。



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

微信公众号“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



传送门:








《矿民、马夫、尘肺病》:人间苦悲,涛声依旧

新华社的《英雄之城》告诉了我们什么?

《颠簸货运路》:平民视角下的公路人生

2020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全球征集正式启动

当VR遇上纪录片,真实的边界在哪里?

我们的《家园》何去何从

从《第一线》看疫情抗击战中当代纪录片人的职责与使命

这也太蓝蓝蓝蓝蓝蓝蓝了吧



监制:何苏六

主编:韩  飞

责编:吴禾昆 张嘉琪

编辑:黄绮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